《玉潔圖之一》
《梅堅如鐵·武漢·2020》
廣州文藝界戰(zhàn)“疫”在行動
以人物畫形式刻畫抗疫、防疫前線涌現出的英雄模范和典型事跡,往往更加直觀,這也是眾多藝術家所采用的方式。廣東畫院的多位山水花鳥畫家則通過充滿大氣魄的都市山水和有著深遠內涵的花鳥作品來展現藝術家對“逆行者”的贊賞、對民族精神的謳歌,并充分體現了國畫的筆墨意韻。
在談及抗疫題材的創(chuàng)作時,廣東畫院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林藍多次對記者說:“我們在倡議的時候,首先強調高質;其次,要求用心,要持敬畏之心,畫自己真正為之感動的,畫好畫,不跟風、不敷衍、不應付。我們不用奔赴前線,更要盡一位藝術家的職責。”
山水花鳥畫如何戰(zhàn)“疫”?可以說,廣東畫院的藝術家們交出了一份值得借鑒的答卷。
借花為武漢、為“逆行者”加油
鐘南山院士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也有著英雄的市花——梅花。詩人李白曾留下名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以藝術助力抗疫,林藍選擇以梅花為主題來為武漢加油,祝愿武漢“凌寒益堅”。
林藍表示關山月先生筆下的紅梅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fā),尤其是《俏不爭春》。“關老展現的是梅花奇崛霸悍又生機勃勃的狀態(tài),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所以,在尋找創(chuàng)作角度時,林藍腦海里迅速跳出一樹梅花的形象,這也是她自己擅長的花鳥畫題材,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展現得更充分。
這件尺幅為211x171cm的大作,名稱就是《梅堅如鐵·武漢·2020》,強悍有力的枝干尤其引人注目,這也是林藍著意表現之處。“梅花和桃花非常像,但為什么桃花顯得柔美梅花顯得硬朗呢?主要是因為桃花的枝條是斜出的,為30度夾角,而梅花是90度,所以桃花看起來像少女,梅花像勇士。”
痛快淋漓地畫完枝干,林藍覺得有點不知道怎么繼續(xù)下去了。“好像想表達的都表達完了。后來隨著整個抗疫形勢越發(fā)明朗,藝術感覺又跟著慢慢恢復,開始在枝頭點綴起花朵來。”她說自己的動作還是慢了一點。其實不是慢,而是在一位嚴格自我要求的藝術家眼里只有更好。
廣東畫院創(chuàng)作室主任李東偉同樣選擇以梅花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但他的《祈福圖》和林藍的作品風格迥異——在一枝純粹用水墨刻畫的遒勁梅花下面,一支紅燭火光躍動,默默祈禱著白衣戰(zhàn)士平安歸來,象征意味濃烈。李東偉說:“中國畫歷來注重把自然現實轉化為筆墨,托物言志。梅花既是武漢的市花,同時也在飛雪中帶來春的消息,本身就是百花中的‘逆行者’,其精神和戰(zhàn)‘疫’中的白衣戰(zhàn)士息息相通,我希望通過這件作品為‘逆行者’祝福。”
這些年也一直從事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廣東畫院院長助理周正良則以系列《玉潔圖》彰顯抗疫勇士們的內在精神力量。“蘭花象征著高潔,和‘逆行者’忘我奉獻、不懼犧牲的人格精神非常契合。”周正良表示。《玉潔圖之一》以蓄勢待發(fā)的花蕾、活力四射的蘭葉、飽滿有致的題記,形成強烈的形式感與視覺張力?!队駶崍D之二》則以更簡潔的畫面、更有概括力的枝干與潔白的花朵,彰顯高潔的主題,也體現了中國畫“隨類賦彩”的魅力。
都市山水展現火神山氣魄
廣東畫院一級美術師黃唯理以一幅宏大而細膩的山水畫巨制《火神山曙色》來比喻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戰(zhàn)“疫”的氣度,并展現人類必勝的信念。讓人不由得想起黎雄才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武漢防汛圖卷》。
黃唯理表示,自己過去畫過不少人物畫,這次一開始也起了人物畫稿,但后來覺得整個藝術界關于抗疫主題的山水畫比較少,自己這段時間又一直在探索都市山水,所以決定挑戰(zhàn)一下,以都市山水的方式表現火神山醫(yī)院建設的壯舉,展現民族精神和中國速度。
但武漢沒有什么大的山脈,怎樣在作品上展現山水畫的畫意?創(chuàng)作過程還是頗有難度的。
因為無法到現場采訪,黃唯理收集了很多資料,包括圖片、視頻、建設過程的直播、各地車隊的進入等,都是一看再看。他還通過衛(wèi)星地圖等高科技手段,觀察細節(jié),像挨著火神山是一個半島形的地貌以及旁邊的一些小山丘,都被黃唯理捕捉到了,然后結合“孤帆遠影碧空盡”“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詩意,進行全景式展現。“基本都是忠實于原貌的,只做了一些小改動,遠處的山巒上也特意加上了紅色,表達一種迎接曙光的心情。”
畫的過程,黃唯理自然就想起了黎雄才先生的《武漢防汛圖》——同樣是關于武漢的山水畫,同樣是表現戰(zhàn)天斗地的場景。家里正好有一本《武漢防汛圖》的大畫冊,黃唯理反復地進行揣摩學習:“黎老很善于營造氣氛,也非常認真觀察生活,這些都給了我啟發(fā)。”
古柏巨榕寄托戰(zhàn)“疫”精神
《論語》中有贊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松柏往往象征著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廣東畫院》副主編陳映欣創(chuàng)造的《豐碑》,正是以雄渾的古城墻和傲然挺立、頑強不屈的古柏為畫面主體來謳歌英雄。
陳映欣告訴記者,面對重大的事件,畫家要進行消化,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態(tài)度。這件作品的素材來自他幾年前的寫生手稿——“黃帝手植柏”,“這次我忽然想到,這棵樹既有象征意義,本身又非常雄偉,枝干、造型都有一種向上勃發(fā)的力量,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息息相通,也能很好地體現這次馳援武漢的‘逆行者’們的勇氣和毅力。”陳映欣將寫生稿翻了出來,進行構思深化,讓遒勁的柏樹和后面深紅色的墻形成對比,讓畫面更有層次感,也更有沖擊力。因為是發(fā)自真心進行創(chuàng)作,陳映欣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作品。“整個過程很順利,對自己的心靈也是一次洗禮。”陳映欣道。
出生于1980年的杜寧老師同樣心懷國畫的“大格局”——他以一件具有南國氣息的作品——《休戚與共》來展現整個民族同根相連、不屈不撓的戰(zhàn)“疫”精神。他有意用方筆來刻畫巨榕歷經歲月磨礪、風雨摧殘又傲然屹立的精神,在色彩上突出蒼勁和凝重感,讓作品看起來像浮雕。
杜寧表示,榕樹的一大特點是其氣根可以綿延生長,無數氣根都深扎在大地之中,吸收營養(yǎng),共同撐起繁茂的樹冠,這就像全國各省的‘逆行者’、各地物資奔向武漢,將這座英雄的城市托住。“其實同尺寸的前后畫了兩三稿,開始不太滿意,慢慢才調整到現在這樣的畫面感覺。”杜寧表示??梢姡恳粡埩ψ鞯谋澈螅加幸活w絕不敷衍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