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詢 - 產業(yè)信息門戶

2019年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貿易交流現(xiàn)狀及兩岸貿易發(fā)展趨勢分析[圖]

    一、雙向貿易

    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兩岸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雙邊貿易總額持續(xù)增加。從貿易總額方面來看, 兩岸貿易總額不斷攀升。從整體上來看,貿易總額與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的貿易逆差在各年的變動趨于一致。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兩岸貿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中國大陸統(tǒng)計來看,兩岸貿易總值從1979年的0.8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280.8億美元。中國臺灣地區(qū)在中國大陸外貿伙伴中的排名從第26名提升到第7名。

2014-2019年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貿易額及增速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在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中,中國大陸更多地考慮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實際經濟處境與發(fā)展需求,“讓利”成為對臺貿易的常態(tài)。在中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進出口金額中可以看到,中國大陸自中國臺灣進口金額一直大于出口金額,2019年中國大陸自中國臺灣進口金額為1730億美元,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出口金額為550.8億美元,貿易逆差為1179.2億美元。

2014-2019年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進出口金額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中國臺灣是中國大陸地區(qū)第七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大陸是中國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

    1979 年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地區(qū)貿易順差約0.4億美元,其后兩岸貿易一直維持著貿易逆差狀態(tài),且隨著兩岸貿易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貿易差額也日益擴大。 1993年中國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突破100億美元達113.8億美元,2004年突破500美元大關,2013年更是突破了千億美元,創(chuàng)下1160 億美元的歷史高點,之后連續(xù)4年中國大陸對臺貿易逆差均保持在1000億美元左右水平。1980-2017年,中國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累計達1.4萬億美元,占同期兩岸貿易總額的 59.3%。2019年中國大陸對中國臺灣貿易逆差稍有下降為1179.2億美元。

2014-2019年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貿易逆差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二、吸收臺資

    2019年,中國大陸共批準臺商投資項目5252個,同比增長6.9%;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5.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若加上臺商經第三地的轉投資,2019年,中國大陸實際使用臺商投資項目5447個,同比增長4.9%,實際使用臺資金額39.1億美元,同比下降22.3%。

2014-2019年中國大陸共批準中國臺灣商投資項目及實際使用資金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據(jù)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112442個,占比11.2%,實際使用臺資694.1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tǒng)計,臺資占我累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3%。

2014-2019年中國大陸累計共批準中國臺灣商投資項目及實際使用資金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三、赴臺投資

    2019年,共有54家中國大陸企業(yè)赴臺直接投資,新增投資額1.31億美元。自臺2009年6月30日開放陸資入島起計算,截至2019年底,經商務部批準,中國大陸共有498家非金融企業(yè)赴臺設立了公司或代表機構,備案金額27.3億美元,領域涵蓋批發(fā)零售、通訊、餐飲、塑膠制品、旅游等多個行業(yè)。

2018-2019年中國大陸企業(yè)赴中國臺灣直接投資額

資料來源:商務部、智研咨詢整理

    四、兩岸貿易發(fā)展利弊因素分析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兩岸貿易的發(fā)展歷程,積極因素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但仍有許多消極因素不容忽視,兩岸貿易的開展既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約,也存在著社會層面的矛盾。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兩岸貿易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兩岸貿易發(fā)展有利因素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雖然中國臺灣地區(qū)當局迫于壓力采取了一些放寬兩岸經貿往來的具體措施,但難以改變兩岸進出口貿易不對稱、單向化問題突出的局面。特別是2016年以來,中國臺灣地區(qū)當局拒絕承認 “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lián)系溝通和協(xié)商談判機制中斷,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停滯,之后又通過了 “新南向政策綱領”,指望借此達到在經濟上擺脫對中國大陸市場過度依賴的目的,降低兩岸經貿合作水平。

兩岸貿易發(fā)展制約因素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五、兩岸貿易發(fā)展建議分析

    福建省繼續(xù)發(fā)揮沿海近臺的獨特優(yōu)勢,一是要密切與中國臺灣地區(qū)的人文往來,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二是要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提升閩臺緣博物館的交流功能;三是要深入開展兩岸文化對口互動活動,深化兩岸科技、教育、衛(wèi)生、體育等方面的合作;四是要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 用;五是要深化落實 《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惠臺政策,先行先試,勇于創(chuàng)新,共同構筑閩臺發(fā)展新起點,共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新融合。

兩岸貿易發(fā)展建議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六、兩岸貿易前景分析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兩岸貿易成果豐碩,貿易規(guī)模在40年間增長超過2500倍,貿易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中國臺灣地區(qū)對兩岸貿易依賴程度不斷提高。未來幾年,兩岸經貿關系發(fā)展的大格局與大趨勢將基本不變,市場仍為重要動力,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主體市場仍在中國大陸,主要方式為融入式發(fā)展。

兩岸貿易前景展望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當前,中國臺灣地區(qū)局勢依然復雜多變,兩岸政治僵局未解。面對兩岸關系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賦予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程更重要的內涵與意義。兩岸同胞天然的民族文化紐帶,對經濟、文化、社會交往的需求,以及中國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將繼續(xù)推動兩岸貿易向前發(fā)展。

本文采編:CY337
公眾號
小程序
微信咨詢

文章轉載、引用說明:

智研咨詢推崇信息資源共享,歡迎各大媒體和行研機構轉載引用。但請遵守如下規(guī)則:

1.可全文轉載,但不得惡意鏡像。轉載需注明來源(智研咨詢)。

2.轉載文章內容時不得進行刪減或修改。圖表和數(shù)據(jù)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數(shù)據(jù)來源。

如有違反以上規(guī)則,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

版權提示: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線咨詢
微信客服
微信掃碼咨詢客服
電話客服

咨詢熱線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頂部
在線咨詢
研究報告
可研報告
專精特新
商業(yè)計劃書
定制服務
返回頂部

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

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在用潤滑油液應用及

監(jiān)控分技術委員會

聯(lián)合發(fā)布

TC280/SC6在

用潤滑油液應

用及監(jiān)控分技

術委員會

標準市場調查

問卷

掃描二維碼進行填寫
答完即刻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