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常常意味著頂級流量加持背后的資本青睞,但也時常因為網紅個人名譽深陷泥潭,觸發(fā)資本機構的公關危機。
被譽為“中國電商第一網紅”的張大奕,近期因為天貓總裁蔣凡的夫人隔空喊話,疑似陷入“小三”緋聞,盡管張大奕對外表示純屬“誤會”,但隨后事態(tài)逐漸發(fā)酵,牽扯出兩大資本力量的輿論危機。
其一是,由阿里系高管蔣凡的個人私德引發(fā)的阿里系公關危機,其二為張大奕所在美股上市公司如涵控股(NASDAQ:ruhn)在美股的股價震蕩。而阿里系旗下投資的唯一一家MCN公司便是如涵控股。
這種微妙的資本關系疊加上述緋聞將事態(tài)引向另一個方向——阿里巴巴即將對此進行調查——蔣凡身為天貓、淘寶總裁期間,是否利用職務之便,讓阿里巴巴與這個同樣誕生杭州的如涵控股存在利益輸送。
無論結果如何,如涵控股都將因為捆綁網紅“張大奕”,陷入尷尬。如涵控股的股價在事發(fā)當天應聲下挫10%。
網易清流工作室梳理如涵控股的年報以及招股書發(fā)現(xiàn),這場資本盛宴背后,張大奕作為如涵控股的頂梁柱獲益匪淺,其在2017-2019財年,從如涵控股獲得的服務費收入以及股息就高達上億元,年均收入超過4000萬。張大奕持股公司更是高溢價73倍被如涵控股收購,張大奕也借此成為如涵控股的重要股東。
溢價73倍收購張大奕公司
如涵控股的前身為模特出身的張大奕和馮敏(即后來如涵控股的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于2014年7月合作開創(chuàng)的第一家淘寶KOL店——吾喜歡的衣櫥。
借助“張大奕個人”在社交平臺的影響力,這家淘寶店在2015年成為淘寶雙十一第一家銷售過億的店鋪,2016年的雙十一中,該店更殺入了淘寶平臺女裝行業(yè)熱銷店鋪前十。2017年的雙十一,吾喜歡的衣櫥雖排名滑落,但依然創(chuàng)造新高。其微博曾以通紅的海報張貼,宣告一連串的令人振奮的銷售數(shù)字:3分鐘銷售破5000萬,30分鐘破1億元,全天銷售突破3億元。
如涵控股也因為早在2015年開始網紅營銷,期間一度獲得君聯(lián)資本、阿里巴巴等資金的追捧,估值水漲船高,2019年4月赴美上市成功,如涵控股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
作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除了張大奕外,還有150余名網紅,不過真正的頂級網紅只有3位,他們?yōu)槿绾毓傻木W紅店貢獻6成多收入,而其中張大奕貢獻最大,幾乎占到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根據披露的數(shù)據,張大奕在2017-2019財年,為如涵控股帶來的收入占到50.8%, 52.4%和55.3%。
不過如涵控股也為張大奕帶來更多的權益保障和收益。短期來看,作為股東兼CMO的張大奕從如涵控股獲利最大,遠超過如涵控股的董監(jiān)高成員們薪酬之和的10倍之多。
網易清流工作室根據財報披露數(shù)據,作為如涵控股的“當家花旦”,其在杭州如涵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以來的三年時間里,從如涵獲得收入至少就超過1億元。
僅統(tǒng)計張奕(張大奕本名)全資控制的兩家公司——大奕(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和上海修西文化傳播工作室,三年就從如涵控股獲得1.1億元收入。
根據如涵控股披露數(shù)據,2017-2019財年,如涵控股雇傭大奕(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提供KOL服務,服務費分別是552萬元、4211萬元和2138萬元。
截至2019年3月31日,如涵控股聘請上海修西文化傳播工作室提供KOL服務,其中服務費高達4244萬元。
上述之和累計約1.1億元,而2018、2019財年,如涵控股及其子公司共向11位董事和執(zhí)行官支付了總計約420萬元人民幣和470萬元人民幣的薪酬和福利。
這里統(tǒng)計還不包括張大奕從杭州大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杭州大奕”)獲得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杭州大奕為張大奕和如涵合資成立公司,是張大奕早期網紅店鋪如“吾喜歡的衣櫥”的運營主體。
杭州大奕由張大奕持股49%,如涵控股持股51%。雙方還簽訂《合資協(xié)議》,約定張大奕擁有股息分配的權利。
2018年6月,杭州大奕電子商務公司發(fā)布股息分派計劃,其中張大奕從從中獲得股息1700余萬元。
此后不久,2019年3月,如涵控股從張大奕手中收購杭州大奕剩余49%的股份,作價6.56億元,折算成如涵控股的4417萬份股票。截至2019年3月,張大奕持有13.2%的如涵控股股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大奕作為如涵控股旗下少數(shù)盈利的子公司,在如涵控股2019年3月收購之前,49%的杭州大奕的賬面價值為負909萬元。這導致此項收購虧損6.65億元。
這也意味著,如涵控股收購此筆交易溢價73倍。如涵控股并未對外解釋高溢價收購的原因。
網店銳減 曾遭美國維權律師集體起訴
盡管依靠網紅經濟的快車,如涵控股曾一路扶搖直上,備受資本力量的青睞,最終于2019年4月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但是如涵控股的自身卻一直未能盈利。根據如涵控股遞交美國證券交易所的文件,雖然收入保持一定增速,表現(xiàn)在2017-2019財年凈收入總額分別為5.78億元、9.48億元和的10.93億元,但三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分別虧損4014萬元、8995萬元和8492萬元。
如涵控股自2019年4月美國上市以來,如涵控股的股價接連下滑,已由上市發(fā)行時的12.5美元/股下跌到4月21日的收盤價3.73美元/股,市值蒸發(fā)70%。
股價的一路下跌還曾在2019年10月觸發(fā)美國10余家律師事務所的集體訴訟,并聲稱將對如涵控股進行調查尋求索賠。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其中美國一家律所懷疑如涵控股的招股書中遺漏了重大不利事實,造成了如涵控股股價的下跌。
譬如,如涵控股由網紅經營的網店數(shù)量是否發(fā)生下滑而未在招股書中披露出來。招股書披露的數(shù)據顯示,如涵經營的網紅店數(shù)量一直上升,從2017年3月31日的57家,上升到2018年12月31日的91家。而如涵控股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馮敏在2019年6月13日的財報會議上披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網店數(shù)量已降至56家,低于此前聲稱的86家。
美國投資者質疑的理由是,如涵控股于4月提交招股書上市,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網店數(shù)量已降至56家,如果網店數(shù)量發(fā)生大幅下滑,在4月披露招股書時是否已經存在下滑跡象?
網店的多少被認為是衡量收入指標的重要因素。如涵控股的主要經營模式,是網店的銷售收入,主要包括旗下網紅的網店以及網紅為第三方平臺提供廣告營銷服務和帶貨銷售收入。如涵控股大約9成收入都來自如涵經營的網店帶來的收入。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yè)電商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調查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食品行業(yè)電商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調查及發(fā)展前景研判報告》共十一章,包含食品企業(yè)電商發(fā)展路徑及構建策略,食品行業(yè)電商風險控制與投資建議,2023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jiān)測報告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