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詢 - 產業(yè)信息門戶

非遺傳承人線上展玉雕技藝 稀世作品《龍舟》引“圍觀”

    “玉不琢,不成器。”2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岫巖玉雕代表性傳承人王運岫,首次以直播的形式為民眾解讀源遠流長的岫巖玉雕技藝。

    岫巖玉,產于遼寧省岫巖縣,為中國歷史上的名玉之一。岫巖玉雕是以岫巖地區(qū)為中心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技藝。岫巖玉雕生產始于道光初年,其技法豐富,以“素活”見長,難度極高。

    生于1957年的王運岫自16歲起,便師從著名玉雕大師賀德勝、費永祥、楊永珍,專攻“素活”雕刻,曾多次獲得中國玉雕作品天工獎。50余年來,王運岫努力擴展岫玉素活的技法種類和用料范圍,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一路堅守,早已成為岫巖玉雕的執(zhí)著守護者。“在所有玉雕作品中,素活的藝術價值最高。”王運岫如是說。

    近日,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云上”《傳統(tǒng)文化大講堂》活動。該活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充分結合,利用多種網絡媒介帶領民眾走進大師工作室、觀名家精品、賞非遺技藝,同時,與傳承人在線交流,學習鑒寶技巧等。作為本次活動第四期主講人,王運岫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帶領觀眾一起走進岫巖玉雕的奇妙世界。

    當日,王運岫向網友介紹了他親手雕刻的《和田玉——燭臺》《翠玉——四喜壇》《冰料——母子爐》等40余件精美的玉雕作品。“好細致的雕工!”“玉件原來可以如此光滑、明亮、柔潤。”網友對王運岫的作品《龍舟》如此評價。

    王運岫說,《龍舟》全部由河磨玉材質雕制而成,全國僅此一件。河磨玉稀少珍貴,玉體經土浸風化等原因形成石狀物包裹,看似普通,但質地最細膩、最油潤。經加工出的工藝品更是精妙絕倫,件件都是稀世之寶。

    在制作過程中,王運岫將古代建筑題材“龍舟”引入“素活”工藝,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使作品生動逼真,如實物一般。據(jù)王運岫 介紹,當玉器雕刻完成后,要用砂紙和柔石對其打磨和拋光,最后用蒸鍋件加熱、刷蠟,他花費一年多時間才制作完成。

    據(jù)悉,素活工藝主要依靠師帶徒的社會傳承方式得以延續(xù),曾因難度高、耗時久、玉料難選而險些失傳。王運岫首次以直播的形式在線上分享玉雕技藝,希望藉此機會,激活非遺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張力,為傳承岫巖玉雕技藝注入新活力。 

公眾號
小程序
微信咨詢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線咨詢
微信客服
微信掃碼咨詢客服
電話客服

咨詢熱線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頂部
在線咨詢
研究報告
可研報告
專精特新
商業(yè)計劃書
定制服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