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周期”的循環(huán)軌跡一般是:豬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過剩)——豬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短缺)——豬價上漲。豬肉價格上漲刺激養(yǎng)殖戶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豬價下跌,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豬周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18-2024年中國生豬行業(yè)深度分析與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2000年以來共4輪周期,價格中樞上移
我國商品豬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特征明顯,一般 3-4年為一個波動周期,平均上漲期約 16-18個月時間。2000年以來,全國生豬養(yǎng)殖業(yè)大致經歷了如下波動周期:2002年至 2006年、2006年至 2010年、2011 年至 2014 年各為一個完整周期,大周期中也存在若干個小周期。
17 年至今處于周期的下降期,行業(yè)主要在盈虧平衡點附近震蕩波動。本輪周期于起點是 2014年4月的10.45元/公斤,最高點為 16年6月的 21.20元/公斤,豬價最高漲幅達到102.9%,創(chuàng)歷史新高。之后價格一路走低,近期穩(wěn)定在14元/公斤-15元/公斤,從歷史和上兩輪周期來看,價格仍處于歷史高位,并持續(xù)震蕩,且每輪周期價格中樞逐漸上移。
近四輪周期:豬肉價格(元/公斤)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豬肉終端價,批發(fā)價和生豬價格走勢來看,基本一致,經銷商和屠宰企業(yè)只是價格的傳遞者,三個價格聯動性明顯。
豬肉、批發(fā)價、生豬價格聯動性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生豬養(yǎng)殖流程及成本
母豬的使用期一般為3年,每年淘汰約30%的母豬,從能繁母豬存欄的變化到影響生豬出欄量約10個月,因此能繁母豬存欄是監(jiān)測生豬出欄的重要前瞻指標之一。
生豬養(yǎng)殖流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外購仔豬的生豬養(yǎng)殖成本中,飼料成本占比約74%,外購仔豬成本占比約20%,動保成本占比約4%,剩余為人工、水電、欄舍損耗等。其中飼料成本中占比最多的為玉米60%,其次為豆粕20%,小麥麩15%,預混料5%。
養(yǎng)殖成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生豬供給恢復增長
全球豬肉產量從2011年的1.04億噸,增長到2016年的1.08億噸,豬肉產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0.76%。全球主要的豬肉生產區(qū)有中國、歐盟、美國、巴西、俄羅斯和越南,2016年上述主要生產區(qū)的產量分別為 5,185萬噸、2,335萬噸、1,131萬噸、371萬噸、277萬噸和 253 萬噸。我國作為第一大豬肉生產國,2016年豬肉產量占比為 47.92%,17年受出欄生豬均重提升影響,豬肉產量有望小幅增長。
1980-2016年國內豬肉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豬肉需求為肉類首位
根據統計數據,近十年來全球豬肉消費量也保持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從 2005年的 9,326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 10,800萬噸,預計 2017年全球豬肉總消費量將超過 1.1億噸,達到 11,69萬噸。國內豬肉消費增長放緩,2016年豬肉消費量為 5487萬噸,同比減少3%,近 10年CAGR1.67%,同期,雞肉消費量為1340萬噸,同比增加3%,近10年CAGR2.6%。
2000-2016年國內豬肉和雞肉產量(萬噸)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豬肉仍是我國肉類消費的主要品種
由于我國飲食習慣的特點,豬肉是我國消費者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肉類食品,在我國肉類消費中占比最高。近十年來,我國消費者的豬肉消費量占肉類消費量的比重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我國消費者對豬肉消費習慣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根據統計,2015 年城鎮(zhèn)居民主要肉類產品結構為:豬肉43%、水產品30%,家禽19%,牛羊肉8%。1985-2015 年城鎮(zhèn)居民主要肉類產品中:消費增加最多的是水產品,其次是禽肉、豬肉。
1985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主要肉類食物人均消費(kg)及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5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主要肉類食物人均消費(kg)及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22-2028年中國生豬行業(yè)市場全景調查及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
《2022-2028年中國生豬行業(yè)市場全景調查及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共十四章,包含2022-2028年中國生豬行業(yè)投資前景,2022-2028年中國生豬企業(yè)投資戰(zhàn)略與客戶策略分析,研究結論及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