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消耗全球近6成芯片,產能卻只有全球1成多,產業(yè)轉移空間廣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和芯片需求市場,生產了全球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對半導體產品需求量巨大。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超過了美國、歐洲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從成長性來看,中國半導體市場同比增速持續(xù)高于全球,今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市場的同比增速超20%,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且高出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將近7個百分點。雖然我國擁有巨大的芯片市場,且國內集成電路產業(yè)增長迅猛,但國內市場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所用的大部分芯片都要依賴進口,技術專利大都掌握在國外廠商中。從供給總量上看,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自給率尚不足30%,國內市場所需的集成電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2270.7億美元,繼續(xù)為國內最大的進口商品。通用CPU、存儲器等關鍵核心產品基本均依賴進口。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自給率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18-2024年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分析與投資決策咨詢報告》
產業(yè)轉移加速,未來五年全球新增晶圓廠集中在中國。本土供需失衡使得大陸正成為全球半導體制造投資的黃金圣地。根據預測,2017~2020年全球將有62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這62座晶圓廠中,7座是研發(fā)用的晶圓廠,而其他晶圓廠均是量產型廠房。以地理區(qū)來看,中國大陸2017~2020年將有26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占新增晶圓廠的比重高達42%。而美國新增晶圓廠有10座,臺灣有9座,均未達到大陸地區(qū)新增晶圓廠房數量的一半。
2017-2020全球新增晶圓廠集中在中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2英寸晶圓廠成為全球半導體制造的主力軍,12英寸晶圓廠產能持續(xù)向中國轉移,新增12英寸產能88%來自中國大陸。根據統(tǒng)計,2008年之前8英寸(200mm)晶圓是IC制造主流,但2008年之后12英寸(300mm)晶圓就已經取而代之,2015年底12英寸晶圓產能的比重已達63.1%。2017~2020年全球投入運營的55座量產型晶圓廠,有34座是12英寸晶圓廠,預測2020年12英寸晶圓占據全球晶圓產能的比重將增加至70%。大陸地區(qū)12英寸晶圓廠現有產能(按設計產能)為52.5萬片/月,約占全球12英寸晶圓廠產能的12%?,F有產能中50%來自韓國廠商,30%來自大陸本土廠商,10%來自美國廠商,10%來自臺灣廠商。新增的12英寸晶圓產能中,88%來自大陸晶圓廠,9%來自臺灣晶圓廠,3%來自美國晶圓廠。半導體制造產能向大陸轉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轉移的動力一是來自國際廠商持續(xù)在大陸設廠,二是大陸本土廠商在政府和大基金的支持下,積極投資建廠。
未來在大陸建廠數據統(tǒng)計
廠商 | 地點 | 產能(千片/月)) | 投資(億元) | 預計投產時間 |
中芯國際 | 上海 | 70 | 675 | 2018 |
中芯國際 | 深圳 | 40 | 2017 | |
華虹 | 無錫 | 30 | 175 | 2019 |
華力微 | 上海 | 40 | 387 | 2018 |
長江存儲 | 武漢 | 300 | 240億美元 | 2018 |
晉華集成 | 泉州 | 60 | 370 | 2018 |
德科瑪 | 淮安 | 20 | 140 | 2018 |
紫光 | 深圳 | 40 | 300億美元 | 2019 |
臺積電 | 南京 | 20 | 210 | 2018 |
格羅方得 | 合肥 | 40 | 135 | 2018 |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晶圓廠新增產能將給封測廠帶來超300億的市場。晶圓廠不斷擴張帶來的增單效應對于封裝企業(yè)來說擴大了市場空間。國內目前在建的12英寸晶圓廠共10座,達產后將新增12英寸產能65萬片/月,是現有產能的1.2倍。但是配套的封裝廠并沒有增加。上游廠商多,下游封測少,未來封測廠必將成為產能輸出的卡口,地位會有所一步提升。按制造和封測產能對比,我們預計新增產能將給封裝廠帶來不少于300億的市場增量。


2025-2031年中國半導體先進封裝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5-2031年中國半導體先進封裝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九章,包含全球及中國半導體先進封裝企業(yè)案例解析,中國半導體先進封裝行業(yè)政策環(huán)境及發(fā)展?jié)摿?,中國半導體先進封裝行業(yè)投資策略及規(guī)劃建議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