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詢 - 產業(yè)信息門戶

內衣廠變身芯片王者,麻糊廠逆襲為OLED大佬,近千家公司合計跨界1341次,“跨界王”兩年一變[圖]

    芯片封測巨頭長電科技前身是一家內衣廠,OLED大廠維信諾由黑芝麻糊廠脫胎而來……上市公司還有哪些知名的跨界,影響幾何?

    近日,紫金礦業(yè)、藍思科技、同力日升、眾興菌業(yè)、吉宏股份等公司,小步快跑跨界布局鋰電的新聞,將“跨界”送上熱搜。公司跨界的原因有很多,最終目的基本相同:提高經營效益。機遇與風險并存,有公司因跨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近千家公司合計跨界1341次

    根據歷年公司所屬行業(yè)的變化來看(年初行業(yè),文章不考慮行業(yè)變化的滯后性,由于數據復雜性,文章研究跨界包含借殼上市公司),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自2003年以來,共有971家公司跨界1300余次,2008年、2012年、2015年、2018年等6個年份,跨界公司均超過100家,近10年跨界頻次增加。

    2015年跨界公司數量超過240家,為歷史最高水平,僅含19家借殼上市公司。2020年跨界公司137家,僅有10家屬于借殼上市。

2001-2021年末跨界公司數量(單位:家)

資料來源:數據寶、智研咨詢整理

    有沒有公司熱衷頻繁跨界?

    數據寶統計顯示,包含借殼上市在內,以上971家上市公司中,跨界3次以上(非借殼上市)的公司超55家,4次以上的有18家。

    *ST全新自2007年至2020年末的14年里行業(yè)變更7次,該公司經歷了家用電器、房地產、休閑服務、綜合、有色金屬再到休閑服務、綜合最后到商業(yè)貿易的行業(yè)轉變,成為全部A股公司當之無愧的“跨界王”。銀泰黃金、祥源文化經歷了6次行業(yè)轉變,*ST天首等經歷了5次行業(yè)轉變。不過*ST全新、*ST天首,單從名稱來看,其跨界似乎并不成功,目前被交易所風險警示。

跨界次數居前的上市公司(不含借殼上市)

資料來源:數據寶、智研咨詢整理

    跨界催化劑之一:風口轉變

    或許投資者會想,好端端的,為什么要跨界?

    在歷年的跨界公司中,有一個顯著特征,2008、2012、2015、2020年跨界公司數量均為階段性峰值。值得一提的是,A股市場在當年或前一年均處于

    階段性牛市或大幅回調階段。時間上的一致不難理解,股市繁榮期,發(fā)展前景向好的企業(yè)備受追捧;股市萎靡期,業(yè)績增長性一般的公司“跨界”需求可能更大。

    進一步從行業(yè)分布來看,2008年跨界后行業(yè)分布居前的有房地產、綜合、醫(yī)藥生物等,2012年居前的包括農林牧漁等。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后,抗疫相關,在線教育市場需求大,化工股迎來高景氣度,這些產業(yè)受到資金熱捧,跨界至這些行業(yè)的公司數量顯著增加??梢姡Y本市場風口的轉變,是上市公司跨界的催化劑之一。

上市公避開熱衷跨向的行業(yè)TOP5

資料來源:數據寶、智研咨詢整理

    跨界催化劑之二:業(yè)績因素

    部分公司選擇跨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改善經營。

    數據寶統計顯示,2006、2009、2010、2013、2016、2020年里跨界的公司,跨界后業(yè)績成長性超過跨界前(舉例:2006年初跨界,跨界前指2005年,跨界后指當年,下同)。2009年的跨界公司,跨界前凈利潤增幅中值為負數,跨界后凈利潤增幅中值超過15%。

    2020年跨界的公司,看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跨界前凈利潤增幅中值只有4.72%,但2020年超過了10%,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能保持這樣的業(yè)績增速實屬不易。

    18股從傳統行業(yè)跨界至科技領域

    在這些跨界股中,跨界至科技行業(yè)的(非借殼上市)共有149家公司,此前有不少屬于傳統行業(yè),有些與科技幾乎不沾邊。數據寶統計,由醫(yī)藥生物、食品飲料、商業(yè)貿易、房地產、紡織服裝變更至計算機、電子、通信行業(yè)的個股共計18家,包括國華網安、深圳華強、維信諾等。維信諾此前名稱是黑牛食品,公司從食品飲料行業(yè)跨界至電子行業(yè),從“黑芝麻糊”到生產OLED產品,跨度相當大。

    不少公司此前還屬于紡織服裝行業(yè),包括聞泰科技、杉杉股份等。聞泰科技當前市值超1660億元,公司在全球手機設計制造行業(yè)中處于龍頭地位。杉杉股份市值超600億元,公司目前主營鋰電池材料、新能源汽車。這兩家公司市值規(guī)模分別居18股第一、第二位。

    以上公司的跨界著實令人驚嘆,但長電科技的跨界是絕對是大尺度的。知名半導體公司長電科技目前全球封測領域市占率14%(全球第三)的科技公司,而在以前,公司是一家內衣廠。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長江內衣廠”地處江蘇江陰,是當地有名的一家內衣制造商。剛好那個年代國家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長江內衣廠”最終決定響應號召,在業(yè)內外的震驚之下改名江陰晶體管(長電科技前身),毅然走上了艱難的跨界之旅。

    跨界后,未來的業(yè)績如何,長電科技90年代初開啟電子元器件業(yè)務,2003年上市至今,長電科技凈利潤復合增速超過20%,投資回報也相對穩(wěn)定。

    上述18家公司,多數公司基本面較好,業(yè)績成長性相對優(yōu)質。德賽電池、深圳華強、杉杉股份等最新估值低于30倍;杉杉股份、聞泰科技、深圳華強獲機構預測今年業(yè)績有望大幅增長,前兩股還獲得百家以上機構抱團持倉。

傳統行業(yè)變更至科技行業(yè)的公司

資料來源:數據寶、智研咨詢整理

    隔行如隔山,機遇與風險并存

    長電科技從傳統紡織業(yè)到半導體產業(yè)的跨界是成功的,但并非所有跨界公司都會這么“幸運”。上文的業(yè)績對比發(fā)現,有些公司跨界后業(yè)績成長性還不如跨界前,2007年、2008年及2012年差異尤為明顯,2008年22家公司跨界后凈利潤增幅中值為-14.21%,但2007年凈利潤增幅中值高達77.34%。

    相關專家表示,上市公司跨界發(fā)展也有潛在風險,特別是布局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存在較大經營風險。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表示,隔行如隔山,有些公司跨界已經不能算轉型,而是屬于重起爐灶。兩個不同行業(yè)的企業(yè)組合,不僅企業(yè)文化可能相互沖突,在資源和市場上也難以形成協同效應,面臨一定經營風險。 

本文采編:CY315
公眾號
小程序
微信咨詢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線咨詢
微信客服
微信掃碼咨詢客服
電話客服

咨詢熱線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頂部
在線咨詢
研究報告
可研報告
專精特新
商業(yè)計劃書
定制服務
返回頂部